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湖南:挺起科创脊梁,为经济壮骨健髓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2-03-10 16:11 【字体:

放眼“深蓝”,“海牛Ⅱ号”深海钻机钻出231米的新纪录;遥望星空,北斗应用走进各行各业,华菱线缆制造点火电缆、出舱缆,助力“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逐梦星辰;俯瞰稻田,超级杂交稻产量再创新高,双季平均亩产突破1600公斤;挺进深地,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2021年,15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迈上万亿元新台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增速超60%。

    这是一份让人惊艳的科技发展成绩单,而它的创造者是湖南。

湖南是一个典型的中部省份,不沿边不靠海,但湖南创造了多项具有世界“并跑”“领跑”水平的创新成果,在中国科技创新版图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到全国第11位。

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近年来,湖南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

打造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在中国的外交名片中,有三张尤其闪亮,那就是领跑世界的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这是湖南的骄傲,因为“三超”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湖南创造。

在惊叹一个中部省份创造出世界级的高科产品的同时,“科技创新之路湖南为什么能?”也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思考。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是湖南给出的答案。

先看主体。2021年,湖南省GDP总量达到4.58万亿,与GDP同步增长的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突破千亿元。对科技投入的大手笔,拉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迈上万亿元台阶,被称为“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的长株潭三市以全省14%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2%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再看机制。湖南变“相马”为“赛马”,强化技术创新源头供给,在全国率先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揭榜挂帅”,在重大民生和产业前沿领域凝练一批事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用“真金白银”鼓励有真本事的科研人员来“揭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三探源头。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创新,湖南有一套完善的引才育才的“组合拳”。落实“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建立了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到优秀博士后创新人才,从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院士大师级人才的梯次推进、体系完备且定位明确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体系。

如今湖南科技人才济济,去年全省24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资助名单,创历史新高。在湘两院院士增至81人。引进湖湘高层次人才248人、团队26家,同步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20家。

科技人才的聚集为湖南带来了科技创新的无穷动力。3月7日,岳麓山实验室建设项目在长沙开工,此次开工建设的为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主攻种业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种质培育。“岳麓山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的底气源于湖南汇集了一大批种业科研人员,形成了丰富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介绍,如今湖南拥有8位农业领域院士,在农业大省中非常少见。扎根湖南的4000多名种业科研人员,在多个领域育种技术居世界或国内领先地位。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是湖南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征程上快马加鞭的底气。一个个闪耀世界的科技成果,反应的是一个内地省份厚积薄发、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故事。

攻克“卡脖子”技术助力制造业攀高峰

如果说科技创新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那么攻克“卡脖子”问题就是强者的游戏。

隧道掘进机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关键装备,作为“入地”的利器,它决定了我国基建的实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然而其核心部件主轴承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影响着中国基建的效率和发展。

而如今,这一现象将成为历史。铁建重工牵头“大型掘进机主轴承及数字仿真技术”,已完成2条主轴承生产线的工艺布局和设备选型,研制出直径4.8m主轴承和大型工况模拟试验台。

被遏制咽喉有多痛,攻克难关就有多迫切。就湖南而言,以工程机械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要想有强大的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铁建重工聚焦攻克了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以掘进机为代表的隧道施工装备实现了从依赖进口、替代进口到出口海外的大逆转。

同样,在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翘楚山河智能的生产车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横幅高高悬挂。这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河智能考察时的殷殷嘱托。

山河智能在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问题上下苦功夫,2022年初,就以“先导式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交出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答卷,两款“世界之最”——世界最大旋挖钻机、世界最高全液压履带桩架,以及两款“世界首创”——引孔式静力压桩机、大直径植桩钻机发布亮相。

据了解,为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湖南重点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研发投入9.7亿元,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去年,全球最大吨位起重机、全球最大风电动臂塔机、国产最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固定翼无人机等新产品纷纷走下生产线,为湖南制造强省建设树起了一个个新标高。2021年,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3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7%,“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转变。

今年湖南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进一步继续聚焦“3+3+2”产业集群建设布局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和10项左右省科技重大专项、200项左右重点研发和创新引领计划项目,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 谋求共享共建共赢

去年12月30日,“粤港澳科创产业园”启动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顶立科技与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团队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

据介绍,吕坚院士团队开展的复杂形状陶瓷材料制备基础与变革式技术研究,首次实现了AION陶瓷的4D打印,在全球处于顶尖地位。顶立科技副总经理谭兴龙告诉记者,运用吕坚院士的4D打印技术,该公司的透明陶瓷产品已经下线,有望在通讯领域创造一二十个亿的市场销售额。

这是港湘深化科技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在“粤港澳科创产业园”落地生根的合作项目不胜枚举。

为支持科创园建设发展,长沙市科技局为引进科创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2000万/年的“长沙-粤港澳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粤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创园设立创新中心、在粤港澳地区设立“异地孵化器”等,比如对香港城市大学设立了100万元/个的专家合作项目和50万/个的创业孵化项目。“粤港澳科创产业园”成为大湾区科技项目落地湖南的首选地。

如今,香港城市大学杨梦甦教授团队在长沙注册成立“晶准生物医学(长沙)有限公司”,预计投资超过8000万元;该校深圳研究院还与绝味食品、湖南中科三芯智、湖南博盛天弘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联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成立院士工作站,共建肾病研究中心……

科技交流合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湖南亦紧跟国家开放步伐,将科技交流合作的范围扩大到全球。湖南利用联合国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南南合作,不断将“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引向深入。创新开展国际化人才“双促双升”行动,着力构建优质外专服务体系,确保外国专家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湖南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重要窗口。截至目前,湖南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9家、认定省级国合基地3批次共62家(含培育基地20家),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美、加、俄、德、英、法、日等60多个国家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了多层次卓有成效的科技交流合作。

以隆平高科种业为例,作为湖南省首批“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隆平高科印度基地共1个品种通过国审,7个品种通过州审,巴基斯坦2个品种通过国审;共建设有5个海外创新实验室;国际交流涉及12个国家,为广大发展中兄弟国家培养技术人员100余人。隆平高科杂交水稻成为中国科技外交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外,湖南省还依托杂交水稻、小水电、风电装备、生物医药、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特色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骨干团队,通过组织科技援外项目、开展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等方式开展南南合作。

当前,湖南科技创新已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必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湖南:挺起科创脊梁,为经济壮骨健髓

225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