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科技创新 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巡礼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1-25 17:07 【字体:

湘声报记者白杨通讯员任彬彬

省科技厅动车组.jpg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全省科技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的各项部署,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总揽,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客观的数字见证了湖南科技创新的“新”实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高出GDP增速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8621家,跻身全国前十;入库9批73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29%,增速排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35.95亿元,同比增长49.98%;研发投入持续大幅提升,投入强度预计可达到2.1%。

“硬核”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抗疫科普走在全国前列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南科技的速度和力量充分展现。

圣湘生物用3天时间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最快30分钟可出检测结果,供应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康中锦研发的一台台无创呼吸机被紧急送至国内抗疫“火线”,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同时还出口意大利、西班牙、塞尔维亚等国,彰显了全球抗疫的湖南科技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团队联合多方力量,研制了医用紫外消毒机器人、医用喷洒消毒机器人、医用物资配送机器人等系列防疫机器人,并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正式“上岗”。

抗疫科普宣传走在全国前列。《小学生返校科学防疫公开课》《科学识疫正确防疫》等科普作品推动抗疫知识普及,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了湖南通过科普短视频,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战疫经验和做法。

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出台5个方面共10条举措,切实为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科技创新。同时,启动“协同创新战疫情科技志愿者服务活动”,4万余人在线接受培训。

为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项目,全省123个科技专家服务团和1200余名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运用云技术、在线服务等手段,指导广大农民春耕复产。

省科技厅8.jpg深海钻探装备“海牛号”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超级家族”又添新名片

持续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大开发的时代,面临超深、超大、超长或者高原、高寒、深地、深海的技术难题,挑战人类现有技术极限。

2020年9月27日,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再创全国新纪录。这意味着湖南科技创新的“超级家族”,又添一张新名片。

看得见的累累硕果彰显了湖南科技核心竞争力。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低镉水稻研发取得重大成果;重卡高端发动机、160公里时速磁浮列车、全球最大功率神24电力机车等自主创新产品,有力提升了湖南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7.5代盖板玻璃解决了智能终端“缺芯少屏”问题;海上风电塔筒专用植物油变压器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衡钢海底管刻下“中国深度”,创造我国海底管铺设迈入“1500米+”的“超深水”时代。

积极对接国家部署,承担实施IGBT芯片、转向架用轴承等国家首批补短板攻关项目2个,北斗导航、自主可控计算机等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2个,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任务4个,国家重点专项7个。

梳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卡脖子”技术、自主可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清单,加大攻关力度。重点开展自主可控计算机及软件、ITO靶材、MEMS芯片、传感器、柔性显示材料、光纤陀螺等“卡脖子”技术的成果转化。

突出重大战略需求、重大技术瓶颈和重大社会民生效益,实施大规模储能系统、深海矿产资源开采关键装备等2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湖南省急危重症急救能力提升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工程”“功率器件用大产能硅外延设备研发”等2个省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五个100”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3.51亿元、研发投入49.11亿元,分别超年度计划的24.15%和52.13%。

省科技厅6.jpg2020年5月18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中心力争创制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材料、新品系、新品种,孵化一批核心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

省科技厅2.jpg省科技厅主办第四届湖湘青年英才沙龙活动,为新入选的101名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颁发证书

高新技术产业逆势上扬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较上年增长2334家,增幅居全国第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先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强势反弹,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研发投入强度是保障区域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湖南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计划,大力落实研发奖补政策,奖补企业2876家、资金7.87亿元,带动全省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的企业数增长49.6%,备案金额增长21.9%。对高校、科研院所新增费财政研发投入奖补2700余万元,激励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平台为媒。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实体化运作平台加快推进。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我省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相继落地,为全省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支撑。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3%。

科技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培育和引进力度越来越大。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实施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以及省科技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目前湖南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21万,在湘两院院士79名,湘籍院士110多名。

省科技厅4.jpg

铁建重工成功研制出国产首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

项目审批“相马”转“赛马”

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要让科技创新为区域发展持续提供动力,构建完善符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体系十分重要。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定向委托、一事一议、揭榜制等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有力提升项目绩效和标志性成果产出。

制定省级科研经费管理“二十条”,“松绑”“激励”并重,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出台国家“三评”改革后首个省级层面的人才评价管理办法等50余个创新政策文件。项目评审也从“相马”向“赛马”转变,支持方向从“谁申报、支持谁”向“需要什么、创新什么”转变,提升了科技创新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6家企业登陆科创板。与省建行、省邮储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省建行对1385家科技型中小民营企业授信18.73亿元,联合省邮储银行为210家科技型企业投放贷款75亿元。

探索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工作,争取扩大银行对科技型企业预授信覆盖面。成功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技列车怀化行”,网络科普工作获中央通报肯定。在全国率先启动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首批重点扶持6个期刊,更好服务湖南优势产业和优势学科发展。

针对后发地区创新基础薄弱的问题,大力发展“科创飞地”,在长株潭自创区建设“飞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区内研发孵化、异地转化产业化,推动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需求迫切的湘西湘南地区,通过开展联合创新、跟跑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大力拓展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对日本、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新进展。

省科技厅3.jpg超级杂交稻

省科技厅7.jpg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2021年工作展望

实施“七大计划”勇攀科技高峰

2021年,全省科技系统将坚定不移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揽,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发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芙蓉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等“七大计划”,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作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完善“卡脖子”技术清单和进口替代清单,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取得突破。

推进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大力提升原始创新水平。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力争实现“从0到1”的重大科学突破。实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揭榜制”,强化省自科基金的原创导向,加强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的支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

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助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增量提质”行动,依据税收等经济贡献给予奖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产业领军企业“头雁领航”工程,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落实普惠性奖补、税收优惠政策,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地。围绕在湘院士、湘籍院士,筹建产学研园区、院士小镇,联合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一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标志工程。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体系,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聚力“两山两区两中心”建设。抢抓国家实验室布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机遇,分类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水平。实施园区提质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岳阳临港、娄底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推进创新生态优化计划,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制”改革,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自主权。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行动计划,提高开放合作创新能力。探索园区共建、“科创飞地”等异地合作模式,树立对接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标杆。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和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覆盖全省,加快技术要素全域市场化流动。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探索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模式。

http://xiangshengbao.m.icoc.in/nd.jsp?mid=5&id=11686&groupId=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科技创新 引领湖南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巡礼

1427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