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湖南日报专版:科技创新牵引湖南奔跑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0-06-10 11:21 【字体:

科技创新牵引湖南奔跑

4年前,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确定为引领湖南未来的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关键位置,寄予了厚望。一段快马加鞭的推进历程,拉开大幕。

细读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省上下的持续努力带来了可喜回报。2019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58.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3%,高出GDP增速6.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287家,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90.7亿元,同比增长74.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较上年增长15%以上;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1项。两项科技创新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这也是湖南科技创新工作4年4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以人才为支撑,以资金为杠杆,以法治为保障,积极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要让科技创新为区域发展持续地提供动力,构建完善符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体系十分重要。

近年来,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对科技创新立法作出的重点部署,完成了《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湖南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4部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制定,创新创业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加强。随着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推进,全省形成抓创新、谋发展的合力。印发《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财政政策措施》,谋划一批对接国家战略、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事项,与科技部进行会商、共同推进。实施“科技+”“+科技”行动,会同教育、卫健、应急管理等部门,形成了存量科技资金整合投入、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协同抓好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全域创新格局。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各方积极性,让建设创新型省份成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为了让能创新的人愿意创新,出台省级层面首个专门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件,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围绕科研管理“四减”实施了一系列“减负”举措。还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实施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省科技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等人才引进、培养计划。2019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3个、外国院士6人,引进法籍诺奖院士让-皮埃尔·索维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彭练矛教授等顶尖人才团队。

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形成的机制越来越灵活。2019年,全省兑现市县引导财政奖补8000万元、兑现真抓实干激励政策2400万元;设立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贡献奖;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全覆盖。此外,借力资本市场为科技企业融资的道路也在拓宽,完善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服务功能,启动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全力推动高企对接科创板,威胜信息成为中部地区首支IPO过会企业。

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上,深入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5个100”行动,扎实抓好“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9年实施智能机器人研发等重大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76.8亿元,投入研发经费55.1亿元,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融通。

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紧扣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APP培育等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48个,加强5G4K、碳基纳米器件、新型传感器等前沿领域部署,强化Wi-Fi6芯片、超高温特种电缆、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大直径轴承等“卡脖子”技术攻关,防范化解产业发展的重大风险。

在服务重大民生需求上,围绕湘江母亲河治理“一号工程”、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战略的技术需求,攻克并推广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竹埠港冶炼废渣二次利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关键技术。实施出生缺陷防治等科技重大专项,全省已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居全国第3、中部第1,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全覆盖、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协同研究网络。深入实施茶叶及中药材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专项。2019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湖南作为优秀省份受邀出席。

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湖南科技创新基地的高地。围绕“三区一极”战略定位,加快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扩区,拟将“两山”纳入核心区,26个园区纳入拓展区,扩大政策辐射范围。围绕“科创谷”“动力谷”“智造谷”定位,支持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批建设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自创区技工贸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0%以上增速,高企数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占全省的65.4%、83.3%。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列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的自创区之一。

要让科技创新基地从高地向高原发展,建设一批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至关重要。郴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正加快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的经验模式。常德、怀化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宁乡高新区即将获批,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将增至9家。张家界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如何集聚湖南丰富的科技资源,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我省强化整体设计和主动布局,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咨询论证;国家级湖南应用数学中心、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揭牌;积极争取建设湖南洞庭湖环境智能监测重大平台、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目前,全省共有省重点实验室328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3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集聚人才资源、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的重要支撑力量。



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高水平建设创新型省份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

“十三五”以来,全省科技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论述和对湖南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统揽,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基地,推动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潜力不断释放,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显现。“十三五”获国家科技奖励达87项,彰显了全省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勇于自主创新的担当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14%以上的增速,总量接近万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过40%;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突破750亿元,居全国第10位,投入强度接近2%。湖南科技创新四年四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创新引领结出丰硕果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世界大变局、中国大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应对大变局、推动大发展,根本动力就在于科技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和制度的伟大创新。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科技创新既大有可为,更要主动作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科学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自觉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强体系化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定创新自信、一张蓝图干到底,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对照创新型省份目标任务,加强部门协同协作,全力抓好建设方案的组织实施。加快推进“两山两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抓紧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对全省市州全覆盖,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培育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聚焦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关键指标持续发力,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坚持系统思维、需求导向,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链,体系化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促进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针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和进口替代产品研发,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针对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无人配送、在线消费等新兴领域,加强研发攻关,打造应用场景,培育壮大新模式新业态,将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聚焦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瓶颈问题和“三大攻坚战”亟待破解的技术难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强化科技防控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防线。

坚实深化改革、健全体系,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生态。落实以扩大科研自主权、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各项改革部署,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健全梯次接续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孵化成长体系,加强研发奖补、税收加计扣除、科技金融等政策精准支持,助力创新型企业转危为机,平稳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全链条覆盖的创新服务,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守职能定位、牢牢把握“四抓”,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创新体系效能。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定位,加快工作重心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不断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突出源头创新和应用导向,改革科研组织体系,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推动流程优化再造,真正把好项目挑出来、赛出来。健全科技创新监督机制,加强科研主体的诚信管理和学风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培育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高新区贡献全省园区近四成税收
高新区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载体。我省扎实推进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质升级三年行动,高新区呈现出量少质优的发展态势。2019年,全省高新区以占全省产业园区总数的26.4%,拥有全省50.9%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园区38.5%的技工贸总收入、43.5%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贡献了37.9%的税收。
国务院通报2019年度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五个省市,我省再次入围,获国家自创区调扩区和优先升级国家高新区的奖励。
全省现有国家高新区8家,总数居全国第6,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我省6家在全国排位提升。其中,长沙高新区居全国第11位。省级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去年以来省政府批复建设12家省级高新区。从省园区办对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综合评价结果看,高新区平均得分高出其他园区近20分。
高新区已然成为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活跃区域。全省高新区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144家,同比增长11%;拥有孵化器、众创空间148家,占全省的56.7%;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总额147.9亿元,同比增长42.4%。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区的命脉。各高新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先导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长沙高新区的工程机械、株洲高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正成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19年,常德高新区获批国家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怀化高新区的中药材、洪江高新区的精细化工新材料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各地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科技动能
近年来,我省将科技支撑和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坚持技术创新推动、科技人才撬动、园区基地带动,加快创新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向脱贫攻坚主战场集聚,科技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立足贫困地区的丰富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精准布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如省科技重大专项“武陵山区优质绿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做大做强了黑茶和黄金茶两大产业,带动了200多万茶农大幅增收。以大湘西地区为重点实施中药材全产业链专项,仅在洪江就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同时,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70%向贫困地区倾斜,部署实施湘赣边特色产业培育项目等。
围绕“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入户”,累计选派2.6万名科技特派员,带着项目、成果、资金,到扶贫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有力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湘西、湘南等地区辐射。两年前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更是打造了成建制、对口式、全方位的科技特派员湖南模式,全国首创实现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所有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对所有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两个全覆盖”。两年来服务企业和合作社7000多家,培训人员94.18万人,推广新技术5464项、引进新品种3648个,带动了40.22万农户增收。
积极布局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坚持园区基地带动农村创新创业,打造区域脱贫攻坚和科技助推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全省共建设有1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大湘西及武陵山、罗霄山片区拥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95家。建设199家星创天地,如常德德人牧业星创天地自成立以来,辐射带动当地农户500户,每年户均增收2万元。

全力以赴科技战“疫”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紧急启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应急专项,首批立项21项。在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下,主动服务各类科技型企业平稳复工复产,通过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化危为机,赢得长远发展主动权。
应急专项聚焦临床与科研一线,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立项时间由通常的2个月缩短到18天,直接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疗机构占立项总数的50%以上。谭蔚泓、王耀南等院士专家团队牵头研发“简易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检测技术与试剂盒”“面向重大疫情应急防控与救护智能机器人”,在检验检测、防控装备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长沙市第一医院开展临床防控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圣湘生物研发的检测试剂通过国家药监局第一批应急审批,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的单位。湖南省通信管理局和长沙超算中心利用天河一号的强大运算能力,加快研发新冠病毒预测预警信息系统。
为及时协调解决疫情影响下,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攻关和生产中存在的原材料供应紧张、进口物品采购困难等问题,我省出台疫情防控期间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若干举措,切实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省科技厅会同省建行将享受研发经费奖补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对1385家科技型中小微民营企业评估授信18.73亿元。启动“协同创新战疫情科技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线上科技服务。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组织申报“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和“百城百园”项目,推动对复工复产有直接带动作用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我省外国专家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和借力外国专家开展国际抗疫合作的多项举措均在全国领先。出版新冠肺炎防控知识问答、大众防护与心理疏导等科普书籍,率先在全国推出“小学生返校科学防疫公开课”“科学识疫正确防疫”等科普微视频,增强了社会公众抗疫的信心。

  湖南日报专版链接: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20-06/10/content_1457878.htm?div=-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湖南日报专版:科技创新牵引湖南奔跑

1227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