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大市场——科技产业化中的湖南科研院所现象(之七)
转制之星
占领新农药创制高地
——从湖南化工研究院到湖南海利集团的转制创新之道
本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左嗥罡 邵曦
60多年前,它刚成立时,只是湖南21家地方研究院所中并不起眼的一员。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它率先踏上了转制、创新之道,上世纪90年代蝶变为湖南第一家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企业。一路砥砺前行,如今已成长为全国新农药创制的“领头羊”,在国际市场上与拜耳等产业巨头同台竞争。
这就是从湖南化工研究院华丽转身的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试验工场催生湖南首家上市公司
成立于1951年的湖南化工研究院,是一家以农用化学品与精细化工研究为主的地方性科研院所。
改革开放初期,全院有近500名员工,每年靠上级拨付的几十万元事业经费过日子。虽说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缺乏活力,但由于旱涝保收,生活、工作都波澜不惊。
1984年底,湖南化工研究院响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探索以科室承包、课题核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经济承包制,签订承包合同,实行目标管理,分配与绩效挂钩,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资袋里见分晓。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激发出来的空前积极性和创造力,让研究院上上下下都为之震惊:短短几年,科研成果相当于此前30年的总和。许多人再也坐不住了。
在实践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仅靠技术转让终究难以成大气候,必须推行科工贸一体化,让科技成果产业化。
技术人员纷纷将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拿出来,投入位于望城的试验工场,并很快形成工业化生产。出乎意料的是,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出奇好。试验工场从连续10年亏损,一跃成为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经济实体。至1993年,试验工场年销售收入已达1.2亿元。
这样的“意外惊喜”,让湖南化工研究院的干部职工尝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甜头,也让大批整天埋头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看到了自身的价值。
湖南化工研究院老员工对记者说,不少事业单位被逼着转企到市场上找饭吃,员工中不免弥漫着恐惧、彷徨情绪;但湖南化工研究院是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走向产业化的。试验工场雪片似的订单说明,科工贸一体化是科研院所转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1994年,湖南化工研究院牵头发起组建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湖南海利”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湘股第一家。“财大气粗”的“湖南海利”为湖南化工研究院科研开发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湖南化工研究院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又进一步增加了“湖南海利”的科技储备,成为企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直以来,湖南化工研究院科研成果在“湖南海利”的中试转化率达90%,“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湖南海利”上市后,湖南化工研究院为其大股东。作为事业单位,湖南化工研究院在人事、分配等体制上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市场的弊端,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2000年,湖南化工研究院在省内率先完成整体转制,组建湖南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化工研究院作为海利集团的研究中心继续保留,成为综合性的开发应用型化工科研产业实体。成功转制的湖南化工研究院,就像一位甩开膀子的斗士,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开始全新征程。
从“仿制”到“创制”占领技术高地
最初,湖南化工研究院科研开发多以仿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仿制国外农药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不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都是传统农药,存在许多不足。
已经走上科工贸一体化道路的湖南化工研究院清楚,在市场上闯荡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湖南化工研究院瞄准市场需求和国际技术前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科研力量,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号称世界“第三代新农药”。该类农药产品当时只有美国能生产。而甲基异氰酸酯(简称MIC)作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研发技术要求极高。
虽然只是一家地方科研院所,但湖南化工研究院并没有畏惧,毅然成立攻关课题组,持续开展对MIC技术和安全方面的完善、研发,终获成功。1988年,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奖。MIC技术以及10多种低毒高效新农药的开发,使湖南化工研究院一跃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农药化工科研院所,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掌握MIC关键技术的国家。该技术先后转让6家大型农药企业,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如今,“湖南海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产企业。
在新农药原始性创新方面,湖南化工研究院不断攻坚克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我国农药由“仿制”迈向“创制”的跨越。迄今,湖南化工研究院已设计、合成与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6000多个,发现高活性化合物400多个,经深入复筛,有近30个较为理想的活性化合物进入田间小区试验,多个高活性化合物作为候选新农药品种,先后列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国际上,湖南化工研究院的农药原始性创新成果,受到美国罗门哈斯、德国拜耳、日本住友等公司的高度关注。
这些年来,湖南化工研究院共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90余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80多件,成果转让150余项,推广应用到全国25个省(市)100多家企业。“湖南海利”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新农药创制“领头羊”,在新农药创制中享有“北有沈阳、南有湖南”之美誉。
湖南海利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光介绍,在发展过程中,湖南化工研究院先后组建了国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工业性试验基地、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仿生农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了从地方性科研院所升格为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历史性跨越。“这使我们的研发实力越来越雄厚,持续创新占领技术最高地,‘湖南海利’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转制感言
人才与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湖南海利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晓光
湖南化工研究院经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由一家单一的省级科研院所,成长为科工贸一体化、年外贸出口达1亿美元、整体实力居国内行业前列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作为研究院的一名老员工和现在的企业负责人,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此过程中,人才和制度是企业成功的保障。
市场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湖南海利集团就确立了转制不转行,专注于农药产业技术开发的发展道路,继续保留研究院作为集团的研究中心,推进人才创新战略。
转制前,研究院是省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尖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多年来荟萃了许多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这为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000年,研究院转制为海利集团后,由于科技资助体制的变化,加上海利集团为盘活所兼并的濒临破产企业付出了极大物力和财力,公司发展处于进退两难困境,人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为此,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努力搭建科研平台,让科研人员尽其所长,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派送了近30名优秀科研骨干去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进修深造。目前,这些骨干大多已学成回来,并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排头兵和佼佼者,成为公司重要岗位上的管理者以及国家级专家。研究院还陆续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建有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并成为湖南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现在,每年都会有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申请加盟我们的创新团队。
正是因为有了持续的人才培养与付出,研究院稳定和发展了一支高水平的农药创新队伍。现在研究院拥有专职研究人员120人,高级职称以上占60% ,中青年科技人员占95%,建有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拥有国内外先进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成为国家新农药创制和研发的主要单位之一。
人才是根,制度是本。有了人才,还需要靠制度来规范生产和管理。“湖南海利”的产品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出口,但要打入国际大公司的产业链,不仅要求产品质量符合要求,还要求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当时一些人认为外国公司过于挑剔,没必要都按他们的要求去做。但是我坚持认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分到“一块蛋糕”,就必须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并提出“不做则已,做则一流”的发展理念。为此,海利集团全面加强管理力度,从2000年开始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个标准整合,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使整个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6年,德国拜耳公司主动提出与“湖南海利”合作。由此,“湖南海利”打开了进入国际大公司产业链的大门,“残杀威”、“灭多威”、“克百威”等技术优势产品全面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农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金字招牌。
在与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中,海利集团还不断引进先进的流程再造管理模式,推动管理创新,强化内部控制,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海利产品品质和管理水平。研究院实验室根据GLP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建设,农药登记室内活性测定、田间药效、残留、全组分分析以及环境毒理等实验室先后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授权的试验单位资质,同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管理和标准化操作程序。
目前,海利集团已经与多家国际农药巨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出口额每年呈递增态势,2013年出口额达1亿美元,占到公司年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弄潮故事
“第三代新农药”艰难诞生记
本报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左嗥罡
作为湖南海利集团掌门人、湖南化工研究院院长,王晓光对30年前的一次研讨会记忆犹新。
1984年12月的一个晚上,就是否继续进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关键中间体甲基异氰酸酯(简称MIC)技术研发,湖南化工研究院的资深技术专家展开了激烈讨论。
此前,湖南化工研究院对MIC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这类产品当时只有美国能生产。而引发这场激烈讨论的主要原因,是两周前美国联合碳化公司设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的有毒物质泄漏灾难。
博帕尔灾难引起了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也使国内部分化工专家对研发MIC持否定态度。
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但强烈的使命感还是促使湖南化工研究院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由吴必显、王晓光等技术专家组成攻关课题组,加快技术、安全方面的研发和完善。
鉴于博帕尔灾难的严重教训,研发团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多次向当时的化工部提出建议,承担了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MIC不贮存试验——直接用于连续化合成氨基甲酸酯农药的研究。
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潜心研究,在多次模试和生产性试验后,湖南化工研究院的MIC工程技术开发获得成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系统中MIC的贮存量,从而进一步确保生产安全,把MIC技术提到更高水平。
以MIC技术为基础,湖南化工研究院先后开发出“克百威”、“灭多威”、“速灭威”、“仲丁威”、“丙硫克百威”、“甲萘威”、“残杀威”等被称为世界“第三代新农药”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0多个品种。
同时,湖南化工研究院还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另一关键中间体“烷基酚”进行了研发。经过科研人员近10年的攻关,攻克呋喃酚合成技术,打破了美国、意大利等国对这一技术的长期封锁,湖南海利株洲公司建成了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套工业化规模年产量达3000吨的呋喃酚生产装置,实现了呋喃酚的工业化生产,使我国成为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加上之前开发的邻仲丁基酚、邻异丙基酚等关键中间体,我国就此形成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工业完整体系。
目前,湖南海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烷基酚生产基地。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