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湖南(之三)
前言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十一五”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不断孕育着新的突破。农业科技创新为提高粮食产量、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了一幅宏伟画卷;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科技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农村科技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心,必将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其最重要的依靠力量就是科技创新。近年来,省科技厅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谋划和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创新助粮食丰产
为解决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问题,省科技厅紧紧围绕“创新”二字,深入实施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南专项。专项创新集成了4套实用技术体系,取得了2项重要技术成果,获得了2项专利,研制了一项国家标准;首次创新了“蜂-蛙-灯绿色生产集成技术”,创造了遏制施用化学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成功实例。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2011年在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取得亩产926.6公斤突破的基础上,2012年,“中心”继续组织在我省的溆浦、隆回、汝城、龙山和衡阳等5个县进行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在经受住了稻瘟病爆发等诸多不利因素严峻考验的情况下,7个百亩攻关片均获得高产,其中溆浦百亩片平均亩产917.7公斤,实现了同一生态区连续两年百亩片突破900公斤,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
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了《湖南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与农技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合作,提高了科技人员下基层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快粮食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建设了“宁乡猪产业开发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药用玫瑰花种植及加工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等15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和“优质药材繁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1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立项支持了“安全优质生猪养殖技术推广与应用”、“台湾蔬果良种引种示范及推广”等科技特派员项目61个。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2012年省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共计153名,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同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使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力量辐射到各个示范基地,为我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湖南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湖南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重大专项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问题
按照“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协同攻关”的原则,我省组织实施了一批省级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主要围绕我省农村信息化、生猪、超级稻、茶叶、油菜、农产品加工等民生技术的发展需要,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的主要环节,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了产业优势,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仅2012年就有9个专项先后攻克了22个关键技术瓶颈,共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46项,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3个,开发新技术48项,研制新产品35个,组装集成产业技术体系、技术规程23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0项,共获授权专利26项;制订国家标准2项,地方或企业标准7项。专项创新成果通过示范推广,共新增产值8.33亿元,新增利税约69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5.76亿元。
创新带动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根据省内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依照“突出产业特色,科技支撑引领,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效增收”的建设方针,积极引导各项目实施单位与科技特派员等组织机构进行有效对接,深度开展技术联盟合作。启动实施首批特色产业类项目,择优实施了47个县市区共47个项目,支持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民生保障的共性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四个明显提高”: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标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项目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期主体项目产品销售收入70多亿元,新增产值51.3亿元,新增财政收入5亿多元,上交税收4.1亿元。2012年验收的7个县(市)项目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265元,推广新技术92项,引进新产品24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70万亩,科技培训11.42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50万户。
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了《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建立了省、市、县分级管理,滚动支持、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近年新建了“水产健康养殖及深加工科技示范”、“匙吻鲟规模化繁育特色产业科技示范”等一批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培育、发掘湖南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全省已建成和在建的59个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覆盖全省14个市州,涉及百合、临武鸭、油茶、柑橘、金银花、黄花菜等特色产业46个。基地主体项目产品销售收入92亿元,新增产值78亿元,新增利税10.6亿元,创汇800多万美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650元。
积极推进了望城、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望城园区创新出“带项目、带资金、带人才、带技术”的“四带”招商方式,先后成功引进了湖南袁氏杂交水稻高科技有限公司等项目,填补了园区无院士项目的空白。永州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效应凸显,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8个,申请、授权专利57项,转化应用科技成果60多项,在2012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核中,该园区获得了排名第十二位的较好成绩。
(本版图文均由省科技厅提供)
【故事】
黑茶变“黑金”
2013年的蛇年春节,是在安化农村生活了50多年的老张一家子感到最幸福的春节。全家住进了4层楼高的“大别墅”,添置了价值30多万元的丰田越野车,儿子娶回了美丽的县城姑娘。几年前还曾为团年饭发愁的老张如今笑得合不拢嘴。他欣喜地告诉人们,他家的幸福得益于科技的魅力,让安化黑茶变成“黑金”了!
千年黑茶源出安化,万里茶路源起安化。安化是中国黑茶发源地之一和中国黑茶的主要产地。然而,就在几年前,由于缺乏科技支撑,黑茶粗老的原料、笨拙的外形、简陋的包装,贮运品饮不便、质量稳定性差及安全隐患,给安化黑茶发展蒙上了阴影。
为了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湖南黑茶焕发产业魅力,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茯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由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湖南省益阳茶厂有限公司等组成了创新实力雄厚的产学研一体化专家团队,针对阻碍黑茶产业的生产、加工、经营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散茶发花新技术”,为实现茯茶产品的高档化和方便化突破了技术瓶颈。“茯砖茶诱导调控发花技术”,显著提高了茯砖茶品质、降低了加工成本。“黑茶快速醇化技术”,加速了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针对不同的市场区域和消费群体特点,开发了50多个方便化、高档化、功能化的现代黑茶系列新产品,实现了黑茶从单一的边销向潜力巨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突围、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跨越。
至2012年,安化茶园基地面积发展到了20.15万亩,实现茶叶加工量3.83万吨,为2005年的6.7 倍;发展茶叶规模企业16家,中小型企业 49家,茶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其中科技创新增效达39亿元以上,带动了数万农户增收致富。安化连续四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十强,茶叶产量排名第五位,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安化黑茶,已经成为湖南省实现千亿茶产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展望】
全面推进两大工程
未来几年,我省将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和县市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大力推进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扎实开展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各项工作,在水稻丰产高效、资源节约、抗逆稳产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成果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积极响应科技部“一城两区百园”工程建设,在对现有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指导基础上,再培育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在滚动支持已启动的47个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每年新启动对30个左右县市特色产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服务条件能力建设的支持,力争覆盖全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大幅度增加县市区科技投入。引进推广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及特色产业发展上大力突破。建设一批县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平台,重点推进韶山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动机制,加快县市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依靠科技带动增强就业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思路】
创新引领现代农业
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全方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重点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围绕长株潭“两型社会”、环洞庭湖区“绿色经济圈”、大湘南地区“外向型”现代农业发展、大湘西地区“特色型”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实施一批区域科技专项。
以实施四大科技行动为切入点,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支持高校为主体,实施以“国家大学推广模式”试点为重点的大学科技创业行动;支持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实施农业科技示范促进行动,重点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户我省转化与产业化;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立足“三农”,集成整合全省涉农的信息资源,建立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产业信息系统,推进现代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建立省、市、县财政农业科技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建立省与部、高校、大院大所、企业联动的项目实施机制;创新项目立项决策、跟踪监理、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链接
现代农业搭上信息化快车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省作为国家第二家获批的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省份,大力推进了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一体两翼”全覆盖。示范省获批以来,我省重点建设了“一体两翼”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完成了以交互、应用服务、基础服务业务数据库、云计划硬件资源等五大模块为核心的平台构建,开发了覆盖“百万农户”和“万家企业”的多个应用系统。
资源整合聚合力。示范省工程建立了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数据中心,并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进一步构建国家农村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云数据库中心。制定了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存储规范、数据交换协议和共享发布接口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涉农资源对接,形成“上联国家平台,互联部门系统,下联基层站点”的信息大共享、大协作格局。突破信息壁垒,实现“一网打天下”的目标。
科技热线牵民心。示范省工程构建了统一的农村农业信息化呼叫中心,开通了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一端连接专家和资源,一端连接农户和企业,打通了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
农业物联展活力。示范省建设启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通过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系统集成与大规模应用示范,搭建农村物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管理精细化和农产品消费可溯化。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