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承载创新发展。针对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缺乏的现实,湘西州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科学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一是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州政府与省科技厅先后联合实施科技重点项目20多项,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11所高校建立了州校合作、校企合作、创新联盟等产学研结合模式,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00多项,解决产业关键技术165项。二是构建人才平台。积极推行政府专家顾问制度,州政府对24名专家顾问实行三年一轮换,并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进行充实和调整,为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2006年,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6+1”“湘西模式”,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全省推介。几年来,有近300名省派科技特派员深入湘西州农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创业,创办各类利益共同体195个,组建农村科技合作组织56个,活动领域由最初的“三农”工作扩展到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从2010年开始实施“高学历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学历、高科技优秀人才,支持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目前全州已引进博士、硕士141名,充实到州县市各经济部门,社会反响较好。三是构建技术研发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建设,全州已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州级科研机构7家、企业技术研发机构76个。以现有技术研发平台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主体,新建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示范基地,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事业改善紧密结合,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提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大力改造矿产品加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以锰锌铝为重点的矿产品加工业实现提质升级,湘西锰精深加工产业化基地被列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低品位锰矿浮选、高性能锰铝合金制备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锰锌铝精深加工产品30多个;食品工业技改提质力度加大,酒鬼酒公司实现跨越发展,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税收3亿元,比上年翻番;淘汰落后产能,水泥企业全部关停,新建产能过百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3家,建材行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重大专项、重大工程、联合攻关、政策引导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开发高性能锰铝合金、纳米氧化锌、钒铁、钒钛合金等战略性新兴材料,积极发展原料药、中药饮片和成品药等生物医药产品,培植壮大一批生物医药企业,引进一批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开发项目和技术人才,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州已初步形成以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3亿元、利税11.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15.2%。三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三农”及民生事业发展。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工作,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6个、玉米新品种3个、茶叶新品种1个,引进蔬菜新品种6个、无病毒水果新品种85个、林业新品种10多个,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科技在民生领域的应用,针对山洪灾害频发、山体滑坡隐患较多、矿山安全隐患突出的情况,建立气象信息传输网络、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矿山视频监视等系统,多次成功预报预警各类自然灾害。推进超级稻、玉米、柑橘、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矿产资源废渣和低品位矿、伴生矿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挥现代科技在地方病防治、气象与地质灾害、公共医疗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建立长效推进机制,保障创新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安排、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创新型湘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责任,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创新型湘西建设工作和任务的督导评估,把督导评估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速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围绕州校科技合作,州财政专门为合作高校安排工作经费,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和科技创新引导专项,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与湘西州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调控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不得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重点企业研发投入不低于3%,一般企业不低于2%。三是强化人才服务。认真做好各类引进人才的待遇保障、项目申报、经费落实、关系协调等服务工作,出台“三保留一补贴”、“三可以三不予”、“三优先一奖励”等优惠政策,在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对引进人才参与科技项目的跟踪指导,制定各类人才的绩效考评办法,将专家顾问、省派科技特派员、州校合作专家列入科技人员奖励范畴,调动其在湘西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帮助湘西攻克科技难题。
(作者系中共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