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科技强农之策
8月25日在株洲举行的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干部群众纷纷通过主题报告会、高峰论坛和分论坛发言,围绕“农业科技与农村发展”的主题,共商科技强农之策。
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当代全球农业竞争的本质是农业科技竞争。实践表明,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推动了农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从实证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我国水土资源和亩均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上升,而与此相对应,机械和化学品替代劳动力和水土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显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0.7%,其中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农业科技进步。他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传统农业赖以生存的生产要素结构发生了改变。劳动力外流、土地抛荒、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通过注入现代农业科技,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农业的收入来源,以此改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使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认为,现代农业要提高“三率”和“三能力”,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成果转换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省社科院研究员邓秀华、平江县财政局局长余雄、江苏省镇江市行政学院副教授姚永康、重庆市涪陵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正权等人的共识。他们认为,加快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农户需求为中心,拓宽科技服务内容和渠道,密切结合产业链开展科技服务,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徐庆国认为,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还十分薄弱,产学研结合较差,信息化覆盖面有限,今后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兑现政策;创新体系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凝聚资源力量,普及信息服务。
如何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李一平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投入,尽快出台引导扶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立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延伸服务链条,逐步推进综合服务。
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农民
科技强农,要与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紧密结合起来。
常德市农民教育办公室主任盛雄雄、湖南文理学院讲师张立群、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副主任郑代良等人认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农村科技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目标,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副行长曾昭才从金融角度分析了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城市中的大企业和中高端个人客户在享受现代商业银行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无法顺畅地获得存款、取款、汇款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近年来,部分涉农金融机构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偏远农村的金融覆盖面,构建有效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普惠金融体系,从而满足农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形成的一系列共识,将变成三湘大地丰收的果实。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