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关注

《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专版: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2-03-14 00:00 【字体:

本报记者 左丹 胡宇芬 李国斌

■解读

为“四化两型”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访谈嘉宾:省社科院院长朱有志

“建设创新型湖南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态势的必然选择,是‘四化两型’、‘四个湖南’的动力支撑。在《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确定的9大创新工程中,第一个层面的5大工程就是‘四化两型’科技支撑工程,我觉得定位非常准确。”省社科院院长朱有志说。从去年6月开始,朱有志主持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加快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作了深入思考。

《纲要》提出的“四化两型”科技支撑工程,包括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程、民生科技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这5大工程。

朱有志说,“转方式、调结构”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湖南的省情不容乐观,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优、经济素质不高的问题没有根本性改变,产品低值化、工业重型化、能耗高碳化特征明显,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对化石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高需求的格局仍将持续。

“创新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朱有志说,“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才能有效平衡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推进制度、管理、文化等全社会协同创新,提高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能力,才能真正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其重要和紧迫。”朱有志详细分析道,“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技术前沿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全球进入了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时期,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湖南虽身处万亿GDP俱乐部,但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而身后的兄弟省市随时可能后来居上。基于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各发达经济体把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高速无线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兄弟省市也纷纷把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加快了争夺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步伐。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态势,湖南唯有大力推进创新,依靠创新来增强活力与动力,依靠创新来提高经济的‘含金量’,以创新驱动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才不会落伍于时代,也才有可能抢占新一轮制高点。”

朱有志最后说,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也必须依靠不断增强科技引领支撑“两型”发展、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相信通过五大创新工程的实施,将使湖南已有人才和科教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四化两型”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理解

产业创新,必须有所侧重

访谈嘉宾: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

“长株潭3市产业的改造提升,已属迫在眉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改造提升传统的产业部门,尤其是下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3月9日,我省著名的经济规划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欣闻《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已正式颁布,对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充满期待。

朱翔说,湖南的创新建设,需要充分体现湖南的特色。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在于内涵提升,尤其是创新拉动。湖南的创新突破,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要切合湖南实际,优势优先,有进有退,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主导有被导。湖南不能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湖南一定要走以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之路,通过创新培育强有力的新兴增长极。我省所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符合湖南的发展实际。

产业发展表现出类似于生命周期的变化。有的领域犹如旭日东升,谓之朝阳产业;有的领域好似夕阳西下,谓之夕阳产业。对于朝阳产业,湖南应倾力发展,比如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对于传统的重化工业,则要对其改造更新,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整体提升。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企业,必须痛下决心予以淘汰。湖南产业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过程,工业和城市要新型化的发展,农业要现代化的发展,社会要人本化、信息化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拟分为三大块经济功能区域,即环长株潭城市群、大湘西和湘南。长株潭三市集聚有大量的智力资源,也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成长平台,应作为湖南科技创新的重点区域。“十二五”时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上,长株潭力争要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产业创新和“两型”发展来推动城市群的崛起。概言之,环长株潭城市群要主打创新牌。大湘西的发展,应立足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尤其是整体纳入大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开发范畴,区域开发强度要控制在合理的生态环境阈限之内,走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路子。湘西风光旖旎迷人,湘西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总之,大湘西要主打生态牌。湘南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要主打开放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搞活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借助于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提升湘南整体的发展质量。

■创新故事

从借款50万元到跻身全球工程机械8强

2011年12月12日,詹纯新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这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灵魂人物,带领中联重科进入了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8强。而在19年前,詹纯新还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

是创新,改变了詹纯新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

1992年,在国家科研院所改制的洪流中,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位同事、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詹纯新跟一同创业的人说,“我们没有回头路了,做不好,我也不能再当副院长。”

缺资金、缺人员、缺场地,初生的中联只能靠贸易起步。尔后几个人拿积攒的一点钱,在200平方米的厂房中试制机器。“以前在研究院纯粹地卖技术这种方式不对,一定要把自己的技术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1994年初,中联重科生产的混凝土输送泵刚刚打开市场,产品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技术人员穿梭于各个工地忙于“救火”。但市场需求依旧火爆。这钱还挣不挣?詹纯新果断决定,停产!重新研制第二代产品!公司内部很多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可以边生产边改进。但是,詹纯新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半年潜心研发后,中联的第二代输送泵产品下线。短短两年,销售收入越过了亿元大关。

正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联重科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创下多项“世界之最”。谈及创新带来的巨大蜕变,詹纯新说,“19年前的研究院平均每天收入不足1万元,而现在的中联重科每天收入2亿多元;19年前的研究院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而现在的中联重科1年要上缴税金近50亿元;19年前的研究院制订的仅是国家标准,而现在的中联重科已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代表中国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

截至目前,詹纯新带领中联重科共经历了9次跨地域、跨国界的并购整合,创新的思维和手法,使得每次整合都取得了显著成果。2011年3月7日,哈佛大学,詹纯新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写入哈佛教材中的收购案例嘉宾,讲述中联重科收购拥有8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CIFA——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第3的企业的故事。

■希望

打造中国的“云中漫城”

2009年,文化部在湖南启动建设国家级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11年12月,该平台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最佳动漫技术成果奖”。这个平台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了手机动漫创作技术门槛,提高了手机动漫业务内容创作、服务运营效率,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产业价值链。

该平台承建单位拓维信息公司技术副总监向黎生表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使手机动漫用户可以通过其进行动漫创作和互动,增强了手机动漫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并为中国手机动漫游戏大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已经为湖南、北京、上海等26个省市的动漫企业、动漫工作室、动漫院校近600家单位提供了服务,制作手机动漫作品1万多部。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一个范例。

向黎生表示,目前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云中漫城”,即通过进一步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平台建设为一个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介的终端,吸引动漫上下游产业资源集聚湖南。为此,他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平台的支持与投入,并在动漫内容的整合和聚集方面进一步加强引导,使手机动漫这一新兴产业能更蓬勃发展。

■关键词

产业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进信息化为重点,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农业:以生物育种技术为突破口,加快生物种业产业发展。以信息应用技术为支撑,全面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以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装备制造技术为核心,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农作物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为重点,推进农业持续发展。以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为重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服务业:以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核心,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以促进产业化为目的,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

■亮点

之一: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提速

日前,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湖南。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组建成立,并与中科院共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提速。

近年来,围绕湘江流域污染防治科技创新,省级科技投入5000多万元,争取国家科技经费2亿多元,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突破了重金属冶炼废水深度处理、冶化固废资源化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等一大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依托这些技术建设的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冶化固废制备凝胶材料工程等,有效解决了重点污染区域的废水废渣处理问题。目前,11个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布局湘江流域,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

之二:

科技情报

服务万家企业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分支,处于整个服务业链条的顶端,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在创新型湖南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省科技情报服务与文献资源中心,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已成为科技情报产品生产、科技信息人才培养和科技情报决策支持的重要基地,先后搭建了竞争情报平台、创新资源与科技服务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特别是实施了科技情报服务万家企业战略行动,截至去年底,共与110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书,其中与湖南省矿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湖南省有色金属学会,形成了非常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去年该所共向企业发送情报短信112664条,提供情报产品848份,为省内企业提供科技查新、检索项目服务共1006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专版: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99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