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湖南建设路线图公布 2020年综合创新能力进前十
●2010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5%
●2015年
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8万人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本报讯(记者 岳冠文)“到2020年,主要指标将达到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明确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的路线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建设创新型湖南为主导战略
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建设创新型湖南主导战略。目前,湖南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系统、C/C航空制动材料、超级杂交稻育种等成果举世瞩目。
2010年,我省综合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187亿元。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79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4人(含外聘院士)。
并且,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突破了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一批重大核心技术。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5%。
2015年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要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必须加快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提出,到2015年,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2件/百人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0万人年。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而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8万人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9大创新工程加快富民强省
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重点任务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重点组织实施九大创新工程。
《纲要》将重点任务凝练、聚焦为9大创新工程。这9大工程可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四化两型”科技支撑工程,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程、民生科技工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等5个工程;第二个层面为条件能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县市区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造就工程、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工程等3个工程;第三个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推进湖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富民强省进程。
名词解释
创新型湖南,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社会协同创新。创新型湖南建设是通过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建立健全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推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