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合组织创新政策圆桌会议暨中国成为经合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观察员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
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国-经合组织(OECD)创新政策圆桌会暨中国成为经合组织科技政策委员会观察员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OECD副秘书长Richard BOUCHER、OECD科技政策委员会(CSTP)主席Luis SANZ-MANENDEZ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由中国科技部和OECD主办,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学,OECD秘书处、科技政策委员会及成员国的专家,OECD成员驻华使馆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曹健林副部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情况,指出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政策是自身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目标是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创新政策不是封闭而是全球化和开放的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科技全球化之中。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新阶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和环境方面的保障。
开幕式上曹健林副部长和BOUCHER副秘书长共同为“中国—经合组织科技创新合作联络办公室”揭牌并开通了中国—经合组织科技创新政策信息网(www.sti-oecd.cn)。联络办公室和信息网有关工作将由战略院承担。OECD科技工业司Andrew WYCKOFF先生和战略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签署了网站建设合作意向书。开幕式上WYCKOFF先生发布了OECD《科学技术产业记分牌2011》,并分析了中国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开幕式上还正式发布了经合组织和中方专家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的成果——《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中文版。
会上中外专家就国家创新系统治理、公共研究管理及需求方创新政策等三方面议题发言并展开了讨论,涉及OECD国家改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韩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建立政策咨询委员会以加强宏观科技协调的做法,意大利公共研究机构的变化成因分析,公共研究机构的使命、运行和管理的三角关系的研究模型,公共研究机构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开放性创新,美国制定拜杜法案(Bayh-Dole Act)、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澳大利亚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鼓励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和正在制定的碳定价政策及澳大利亚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清洁能源和卫生健康研究计划,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等。会议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无形资产投资的测度、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测度、创新体系治理的内容和方法等,将有待政府、学者和利益攸关者继续研究和探讨。
科技部合作司陈霖豪副司长、政策司林新副司长、战略院王元常务副院长等陪同出席了会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