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科技部资讯

科技部尚勇副部长在中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09-02-11 00:00 【字体: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感谢Utley院长主持今天的午餐会。今天上午,我们很高兴聆听了中美两国专家围绕中国产业创新所发表的精彩报告。借此机会,我非常愿意就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作一概要介绍。 今年年初,中国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次会议,受到了美国朋友和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规划纲要》的制定从2003年6月开始,历时两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20多个国务院部门、2000多名专家参与了研究工作。规划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国新的国家战略,确立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这不仅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即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对R&D的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将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这将为中国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经济繁荣昌盛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世界的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上述提及的自主创新,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其核心就是以广泛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为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的知识产权。因此,自主创新决不是封闭创新,而是在继续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基础上的创新。 确立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做出的重大抉择。自主创新不仅是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自主创新,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模式将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从自然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转变。以此为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确保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未来15年,中国的科技发展将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肩负起应有的使命。 一是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技创新的首要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的生产率和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着力解决污染物资源化和环境综合治理等技术的开发,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国有能力和信心,通过自主创新来解决未来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问题,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15年,缩小中国在人口营养水平、食品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以及在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将更加需要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依靠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人口的食物结构,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为城镇发展提供切实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重大疾病的治疗和人口保健提供新的途径。同时,要加大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生产安全、公共安全事件方面的技术支撑,为保障人民平安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三是支持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产业结构升级和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许多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大量消耗和劳动力低成本来获取微薄的利润,且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要改变现有的技术供给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的状况,必须抓住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机遇,重点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带动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科技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稳定支持,超前部署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广大科学家一定能够和各国的科学家一起,在更加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上,协手探索科学奥秘,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并强调通过体制创新来促进技术创新。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依靠体制创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15年,我们将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我们不仅注重提高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其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更要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中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企业数量超过4.5万家,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806.2亿元人民币,占到产品销售收入的2.8%。中国约1/3的R&D活动资金投入到了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各类创新项目上。534家孵化器正在孵化着超过4万家企业,累计毕业企业近16000家,创造直接就业机会72万多个。从1999年中国政府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到现在,累计安排资金44亿元,支持了近8千个项目,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是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加快创新的金融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金融、咨询支持。把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伙伴关系作为支持企业创新的重要任务。通过政府科技计划的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同时,加大对共用的科研设备、信息的供给,为企业和全社会开展创新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是建立有效促进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政府将加强经济、科技、人才等政策的协调,以有效的政策工具组合,激励企业创新,分担创新风险。尤其重要的是,政府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化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发挥行政执法和司法双重作用,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创新者利益,保护创新积极性。 女士们,先生们: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肩负着重要使命。依靠科技进步,中国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使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人均寿命达到了73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中国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通讯大国,网民突破1亿人,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信息化为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捷;依靠科技进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协调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实践证明,飞速发展的中国科技,不仅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使13亿中国人民享受到了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国家繁荣提供了经验,为世界的和谐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依靠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世界众多国家的共同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因此,中国必须在更加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全方位国际合作。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威胁,反而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繁荣,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依靠科技实现后来居上,减少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同时,也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广大发达国家扩大与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非常欣赏美国在依靠科技促进国家繁荣昌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愿意通过不断拓展双边、多边合作渠道,积极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先进实践的全球传播,共享人类科技文明成果,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科技部尚勇副部长在中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午餐会上的演讲

99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