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风花雪月”:科转人书写时代创新篇
“风花雪月”,这四个字,在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笔下,流淌着最诗意的情怀。
当时代的车轮行进到近代,军旅作家阎肃先生用一句“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为之注入了铁血豪情——那是“铁马秋风”的凛冽,“战地黄花”的灿烂,“楼船夜雪”的苍茫,“边关冷月”的清辉。
而今,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宏大叙事里,一群被称为“科转人”的实践者,正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实验室与市场、在论文与产品之间,书写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别样的“风花雪月”。
风:乘科创东风
我们面对的“风”,并非边关塞外的铁马秋风,而是扑面而来的时代创新劲风。
这阵风,起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承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脉动,最终汇聚成“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磅礴大势。它吹开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围墙,让深藏于实验室的智慧种子得以见到市场的阳光。
在湖南,这阵风正吹拂着岳麓山下的大学科技城,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在粉末冶金、新材料领域的顶尖研究成果,精准地吹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催生创新的化学反应。
我们科转人,便是这风口的“驭风者”,以专业为舵,以市场为帆,将政策的东风与需求的季风,转化为驱动产业巨轮前行的持续动力。
花:开产业繁花
我们追寻的“花”,并非战地硝烟散尽的黄花,而是期盼在产业沃土中盛放的科创之花。
这朵花,其幼苗孕育于基础研究的精密仪器之间,其蓓蕾成型于应用研发的反复试错之中。
在湖南,这朵花已然绽放:从湖南省农科院袁隆平院士团队创建的杂交水稻技术,到如今在长沙、岳阳等地形成的育种、种植、加工全产业链,这朵“稻花”不仅香飘万里,更化作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金花”;同样,来自国防科大的自主可控计算技术,也在长沙开枝散叶,孕育出飞腾、麒麟等一批“航天之花”,构建起国内领先的计算产业生态。
我们的使命,便是做一名耐心的“园丁”,为这娇嫩的花朵嫁接市场的砧木,浇灌资本的活水,并为其搭建能够抵御“中试风暴”和“市场寒流”的温室。
雪:破机制冰雪
我们跋涉的“雪”,并非楼船夜渡的江雪,而是成果转化之路上的层层坚冰。这冰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历史难题——“死亡之谷”、机制梗阻和认知隔阂等重重坚冰,共同构成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雪山”。
在湖南,破冰之举正在持续进行。为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坚冰,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从供给、需求和服务端全面解绑赋能;岳麓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定向研发、定向转化”的新模式,如同用“破冰镐”凿开了一道道机制裂隙。
我们科转人的日常工作,便是一场持续的“破冰行动”。每促成一份协议,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都如同听见冰层碎裂的清脆回响,那是春天临近的脚步。
月:享共赢之月
我们仰望的“月”,并非边关孤寂的冷月,而是映照协同与共赢的清辉。
这轮明月,尤其青睐“近水楼台”。当一所高校的研发方向与一座城市的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当一位科学家的奇思妙想与一位企业家的市场嗅觉不谋而合,共赢的月光便洒满前路。
在湖南,最动人的“共赢之月”正映照在湘江两岸。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与湖南大学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智力资源,共克技术难关;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与高校产学研基地紧密协作,让文化创意与视频技术深度融合,照亮了数字文创产业的蓝海。
在这里,智慧的价值被照亮,创新的成果被共享。这不再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协同与丰收。
跨越时空的画卷从未停止舒展。从文人的个人感怀,到军人的家国守护,再到我们科转人对未来发展的创造,“风花雪月”的意象在变,但其内核中那份为崇高事业而倾注的热忱与浪漫,却一脉相承。
我们的诗篇,写在成功转化的技术合同里,写在投产运行的生产线上,写在因科技而焕发活力的城市面容上。
在湖南,这首奋斗诗篇正书写于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蓝图里,镌刻在株洲“动力谷”高速列车的核心部件上,也闪烁在“湘字号”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每一盏灯火中。
这,便是我们科转人平凡而又不凡的“风花雪月”——一段用创新之风、产业之花、破冰之雪与共赢之月共同谱写的、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奋斗诗篇。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