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湖南科技

实录丨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2-08-16 11:27 【字体:

8月11日上午,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长沙召开,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发布新闻。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建元,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立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姚伟红主持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新社、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红网等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发布会实录如下: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各位同志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成效,并且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今天出席的有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志坚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朱皖女士,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建元先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立新先生。

首先,请李志坚厅长发布新闻。


李志坚: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媒体记者朋友及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湖南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非常高兴由我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亲临湖南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勉励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赋予湖南科技创新全新坐标和重大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计划”,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加快迈向科技强省。

这十年,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两千三万”跨越,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87.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028.9亿元(预计数),增长2.58倍,跻身全国前10。研发投入强度由1.3%提升到2.23%(预计数),提升幅度居全国第2、中部第1;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59倍。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由42.2亿元增至1261.3亿元,增长28.9倍,增速居全国第4、中部第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3倍、达1106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万家、达1140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1倍、达10994.6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3%提高到60%以上。创新综合实力连续进位到全国第11位,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在全国排名第8。我们用创新投入增速的“快”、科技产出的“优”、创新主体的“强”、高新产业的“进”,为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动力支撑。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快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量”。

这十年,我们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三超”“三深”标志性成果,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彰显新担当。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承担“两机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连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行“揭榜挂帅”,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海底隧道盾构机等挺进“深空”“深海”“深地”。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最大吨位旋挖钻机、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变压器等“大国重器”在国家超级工程中频显身手。飞腾、鲲鹏CPU和麒麟操作系统等“两芯一生态”筑牢国家信息安全屏障。IGBT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让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电动汽车、舰船以及工业变流、风力发电装备装上“中国芯”。超大尺寸铝合金构件、超微尺寸撞针、超精密制造等抢占极端制造制高点。2012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科技奖201项,主持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

这十年,我们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四大实验室”“四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结合起来,建平台、聚人才、出成果。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建设全面推进,在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锻长板、扬优势、强能力。大力推进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升级、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轨道交通大科学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实验装置等建设,筑就科技创新高地“四梁八柱”。科技系统建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首批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全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重大民生领域,共同构筑起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矩阵。

这十年,我们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促进“三尖”创新人才集聚成势,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经费增长9倍,精准靶向支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扩大6倍,累计支持1.6万余名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我省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支持,97人获得优青项目支持,一大批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成长为中坚力量。近10年我省累计增选两院院士26人,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2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3100人,翻了两番。

这十年,我们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科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新成效。围绕湘江母亲河治理“一号工程”,攻克并推广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等关键技术,大力研发推广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技术,守护好“一江碧水”。创造“两个全覆盖”科技精准扶贫模式,3万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成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强助力。在诊疗技术、医药、器械等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让老百姓看得好病、看得起病。镉低积累水稻、淡水鱼、辣椒、油菜、油茶等新品种选育助力端稳“中国饭碗”、做优“湖南饭菜”。“分钟级”核酸检测分析仪、无创呼吸机等防控技术和装备精准高效助力疫情防控。

这十年,我们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布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创新呈现新格局。谋划“一核多极多点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长沙扛牢省会担当,创新实力升至国家创新型城市第8位,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强省会战略的底气所在。长株潭获批全国第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连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5%,为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4个国家创新型城市、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8个国家高新区、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科技创新重要载体。对标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任务,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改革经验,“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广受瞩目。去年以来,牵头制定《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松绑”“赋能”导向,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生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全面创新态势持续向好、未来更加可期。

新时代十年,湖南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坚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以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为示范,以四大实验室为牵引,以“三尖”创新人才为重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关键,以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30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迈入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

新的征程上,湖南科技战线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谢谢李厅长的介绍,接下来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举手提问。

湖南卫视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突破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以“三超”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请问,湖南是如何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


朱皖: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必然选择,是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湖南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3+3+2”产业集群建设和重大民生需求,攻克了一批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难题,涌现了代表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高站位凝练布局。始终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紧盯制约湖南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工业发展需求,梳理、完善“卡脖子”技术、杀手锏技术、反遏制技术、颠覆性技术“四张清单”,精准靶向布局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二是多模式协同攻关。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8个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10个技术创新项目“揭榜挂帅”。今年,发布“优质高产低镉水稻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重大品种培育”项目,实行企业发榜、能者揭榜、联合攻关。省政府连续2年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已攻克大型掘进机主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53项,开发8英寸硅外延自主可控成套装备等新产品48件。北斗应用领域,高精度、高灵敏度、高动态、高抗干扰、导航专用芯片等接收机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填补了产业链短板。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聚合30余家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由院士领衔的顶尖科研团队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挂帅”,实行“大兵团”协同作战,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

三是全方位要素保障。坚持项目、平台、人才一体化配置推进,确保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素保障优先到位、支持政策优先落实。省直部门、市州密切配合,对项目进行补助和引导,省科技厅对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经费近3亿元。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启泰传感成功争取省建行2亿元贷款授信,铁建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扛牢主业主责,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湖南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这十年来,湖南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请问,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湖南科技创新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周建元: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庆伟书记强调,“农业一定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在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关键支撑带动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一”:

一是培育“一颗优良种子”,让农业飞得更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命脉。近年来,我省在水稻、油茶等领域创制了一批重大新品种。超级杂交稻双季亩产已达1603.9公斤。良种油茶亩产茶油可达70公斤,是传统油茶的6倍多,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油菜、辣椒、淡水鱼等领域育种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隆平高科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七种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的种业科技,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是转化“一批技术成果”,让农业飞得更高。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我们部署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项目,产出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比如,省科技重大专项“武陵山区优质绿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了茶树新品种选育、栽培、高效自动化加工等技术研发,构建了武陵山区优质绿茶高效综合开发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了武陵山区黄金茶产业,示范推广茶园80万亩,推动武陵山区优质绿茶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以上,带动了200多万茶农大幅增收。同时,建设了70家国家级、155家省级星创天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孵化培育各类初创企业1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多家,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等各领域,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是打造“一支科技队伍”,让农业飞得更远。一方面,加强高端人才培育。我省农业领域拥有8名院士,总数居全国前列,成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下沉服务基层。组建122个科技专家服务团,动员3万余名农业科技人才,构建“团队式、成建制、全方位”对口帮扶新机制,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所有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对所有脱贫村“两个全覆盖”模式享誉全国,累计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和合作组织1.8万家,培训人员410万人,推广新技术8200项、引进新品种9100项,带动89万户农户增收。邹学校院士团队在泸溪县推广辣椒新品种同时配套避雨栽培等技术,帮扶和带动40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全县辣椒年产值达2.5亿元。

四是建好“一批园区基地”,让农业雁阵齐飞。县域和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主战场。目前,我省已形成3个国家级、14个省级创新型县(市),13家国家级、3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相互协同、错位发展、特色分明的农业科技创新雁阵格局。全省农业科技园区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农林产业龙头企业,园区总产值超40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让农业腾飞的翅膀更加强劲有力,为书写新时代湖南“山乡巨变”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重要载体,近期,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湖南省实验室相继揭牌。请问,未来,湖南在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上还有哪些部署?


曾立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高能级创新平台是体现国家使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67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2个。近年又获批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彰显了湖南创新力量和担当。

去年以来,我们启动了四大湖南省实验室建设,主要是对标国家实验室,以国家使命为导向,锻造种业、工业“五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以揭牌为契机,四大实验室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下阶段,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高标准建设湖南省实验室。完善高效率运行机制。出台《湖南省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支持四大实验室专项政策,加快推进省实验室实体化注册登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优先在四大实验室试点实施。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大学,推动一批院士专家团队领衔入驻,吸引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归来发展,汇聚一批国内顶尖人才创新创业。开展高质量科研攻关。按照边建设、边研究、边出成果的要求,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早日成为国家实验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多举措提质升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已被明确写入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正加快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我们将对标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进一步组织各实验室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创新机制,全面推动在湘国家重点实验室提质升级和培育发展,争取在体系重组中获得更多支持,确保我省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在全国占比稳中有升。

三是全方位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形成以“四大实验室”为牵引,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目标,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网络,协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高效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努力将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成科研攻关主阵地、高端人才聚集地、制度创新示范地。

红网记者: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科技进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请问,湖南科技创新在促进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周建元: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题中之意、应有之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出发点,大力加强民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赋能,增进民生福祉,让科技创新更有“温度”。

这种“温度”体现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上,为健康湖南提供科技支撑。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最紧要的民生。我们着力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取得了辅助生殖与生殖遗传技术、猪胰岛异种移植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成功研制出柴金解郁安神片等1类新药,以及肿瘤电场治疗仪、等离子手术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全省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11家,增长近10倍。组建3个国家级、97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构建全覆盖临床医疗协同创新网络,推广先进适用医疗技术,推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重大专项,研发系列防治新技术、构建不同疾病防控模式,筛查孕妇以及新生儿共计40万余例,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下降,更好守护民族未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第一时间启动科技应急专项,支持疫情防控装备、病原检测技术等研发与应用。核酸检测实现分钟级速度,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性能无创呼吸机和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种“温度”体现在更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上,为绿色湖南注入科技动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牢记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殷殷嘱托,连续5年发布湖南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目录,累计发布11批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着力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为碧水、净土、蓝天保卫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组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重金属清洁生产减污、重金属“三废”污染物治理与利用、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研究,支撑完成3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母亲河再现漫江碧透。制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绘制技术路线图,着力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建设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打造科技支撑绿色湖南样板。

这种“温度”体现在更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上,为平安湖南夯实科技根基。平安是最基本的民生。我们坚持以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以科技助力防灾减灾,湖南省四水洪水不利组合及防洪调度等系列研究有效支撑超警戒汛情的科学分析研判、精细预测预报、精准精密调度。北斗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推动地质灾害监测由人防向技防转变。以科技助力应急救援,针对水域、森林等特殊场景研发储备一批应急救援技术,中联重科开发的113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在全球首屈一指。以科技助力安全生产,中洲烟花成功建成全国首条第三代组合烟花全自动化生产线,为彻底解决危险环节的人员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以科技助力治安管理,实施湖南省警务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大专项,有效支撑解决大规模公安数据有效分析、精准建模、指导实战等问题。

科技普惠民生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民,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我们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民导向,更充分更广泛服务健康湖南、绿色湖南、平安湖南建设,进一步增进全省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新华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请问,湖南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及成效?

朱皖: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就是要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项目实施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始终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注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内生动力,牢牢把握“三个80%”导向(即8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支持产学研合作,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0%以上来自企业投入,全省80%的重大科研成果来源于协同创新),着力在“四精”上下功夫,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一是精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在项目形成、投入、组织、评价等方面,加强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主动让企业出题答题阅卷,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凝练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发布“揭榜挂帅”榜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大技术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催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转化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近年来,一大批企业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应运而生。株硬集团、时代新材等企业在新材料细分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汇思光电的“硅基量子点激光器”、东映碳材的“高性能碳纤维”、天河国云的“产业区块链底层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研究”等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数据显示,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总比重超过85%,2021年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8、中部第1。

二是精细呵护企业生命周期。通过系统布局、建章立制、示范引领等,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路径,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10;科创板上市企业12家,居全国第8、中部第2。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4家企业入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稳居国内行业前5;拥有331厂、608所、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公司等军工央企,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居全国第一;蓝思科技、时代电气入选国家电子企业百强。

三是精心打造企业创新生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目标连续多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市州绩效考核等主要指标,加速形成全社会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科技型企业“十百千万”培育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年等活动,出台精准服务企业十条、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研发等20余项政策文件,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服务载体,推动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促进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

四是精准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搭建政银企对接桥梁,与省工商银行、省建设银行等12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全面推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目前已在12个市州全面铺开,发放纯信用贷款超20亿元,帮助700余家科技型企业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湖南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与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请问,湖南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面有哪些举措?

曾立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紧紧扭住人才这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培上下功夫、出实招、求突破。

一是聚焦战略紧缺人才,栽好引才“梧桐树”。实施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对引进的海内外顶尖团队,提供最高1亿元综合支持。同时,量身定制支持政策,支持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建重大创新平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全省95%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所在创新团队均得到科研项目资助或创新平台支持。“十三五”引进长期在湘外国专家6600余人次,规模居中部第2;5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5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是注重人才梯队培养,筑好人才“蓄水池”。实施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培养我省现有优势学科、技术和产业带头人;实施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培养下一代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形成了相互衔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梯队。省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共支持290人,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3项,15名科技领军人才入选两院院士;湖湘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共实施9批,选育498名优势领域青年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57名湖湘青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确保我省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后继有人。

三是打造一流创新环境,涵养人才“生态圈”。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放手使用科技人才,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探索“包干制+负面清单制”,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在坚决“破四唯”的同时“立新标”,会同省委组织部共同出台了国家“三评”改革后首个省级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服务模式,为院士等顶尖人才提供“菜单式”服务,为青年人才建立常态化、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和院士带培机制。试点高端外国人才服务“一卡通”,全国首创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办理“三窗合一”。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聚焦战略科学家这个“关键少数”,抓住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个中坚力量,突出青年人才队伍这个生力军,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请问,湖南科技系统如何落实“四抓”定位,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李志坚: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总书记对科技管理部门提出“四抓”定位,为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格局、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切实抓好落实。

抓战略方面:一是强化战略思维。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谋大事、谋长远,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扛牢科技动力支撑主责,明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保持战略定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二是明确战略重点。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心系“国之大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种业、计算、工业“五基”、北斗、生命健康等优势特色领域锻长板,以湖南科技创新一域之为,为科技强国建设增光添彩。坚持需求导向,围绕“3+3+2”产业集群和重大民生需求,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服务“省之大计”,全面落实“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给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三是培育战略力量。建设四大省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引培“三尖”创新人才,培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等。

抓改革方面:一是明确改革目标。对标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经过3年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职能转变取得实质进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体系更加高效,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基本确立,科研作风学风有实质性改观,基本建立保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制度体系。二是突出改革重点。聚焦《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21项改革任务。同时,按照“1+N”的布局,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科技激励、科技人才评价、基础研究规划、科研经费改革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先行先试,尽快取得突破。三是注重改革成效。坚持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确保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见底见效,以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获得感来检验改革成效,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

抓规划方面: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问题导向、前瞻布局、系统构筑、引领未来”的思路,将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紧密结合,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部署,选准突破路径,有效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科学编制规划。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结合湖南实际,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笃定实施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管理,加强规划监测分析和评估,以重点突破带动规划整体落实。

抓服务方面:一是服务科技工作者。坚持松绑和激励并重,落实省级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和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入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优化人才服务支持模式,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服务企业。落实惠企稳企政策,实施精准服务企业科技政策“十条”、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企业研发奖补政策,全面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应享尽享”,全面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三是服务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布局建设创新平台,鼓励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两个70%”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等政策落实落地,充分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潜力,加快高校成果转化。落实科研院所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公益类科研院所转型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研院所落实法人自主权,建立现代化运行管理机制,更好发挥创新生力军作用。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是点燃引擎的点火系。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要求,全面提升科技治理效能,坚定不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27584091/images/3f365619177f4cc097f1aedd208f32ec.png "/>

实录丨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

2758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