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226个项目(人)获奖
大会现场
徐守盛为201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杜家毫讲话
孙金龙主持会议
李友志宣读奖励决定
出席会议的省领导
获奖代表
2月26日上午,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省委书记徐守盛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孙金龙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韩永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于来山,省政府副省长李友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省政协副主席张大方,省军区副司令戴焕等领导出席大会。
上午8点半,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李友志宣读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徐守盛为201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徐守盛、杜家毫等省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尹泽勇院士、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获201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董子钢教授获2013年度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23个项目分获2013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奖。何继善代表获奖者在大会上发言。
杜家毫指出,过去一年,湖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型湖南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科技创新成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引擎,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家毫强调,当前,要立足湖南实际,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真正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不断健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政府支持保障科技创新的作用,努力争取长株潭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不断提高农业合作化、产业化、科技化、机械化水平;着眼转方式调结构和两型社会建设,大力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加快把我省在超级计算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方面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围绕食品安全、教育医疗、污染治理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实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要不断加大科技开放力度。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更多科技资源、项目和试点,促进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科技要素有序流动和创新协同,发展与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相对接的科技产业;瞄准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的创新要素和先进技术,支持有优势的企业与各类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要努力形成创新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弘扬湖湘文化,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市场环境下投身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切实解决好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创新成果运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改进科研项目管理和组织方式;广大科技人员要大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甘于平淡、勇攀高峰的可贵品质,全心全意投入创新。
孙金龙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尤其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大力发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省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31项,省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22项,省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170项。在31个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中有29个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培育,占获奖项目总数的93%以上。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奖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181亿元以上,新增税收1030亿元以上,节支总额279亿元以上。
本年度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的获奖项目达到140项,占总获奖项目数比例达62.8%,其中以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由去年的80项增加到89项,增长11%。同时在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别(只奖励单位),加大对我省技术创新工作突出并产生显著成效的创新型企业的奖励力度。在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0项获奖项目中,我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获奖项目有87项,约占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46%,民生领域获奖项目有94项,约占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总数的50%。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奖三大获奖人员中,牵头或参与研究攻关的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达1214人次,占63%,形成了培育造就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良好环境。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