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科学基金是我成长的助推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李建军
得知“我与科学基金”征文的消息,我思绪良久。一个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尚行不远的人,既少成绩,也没有很丰富的经验可写,但有着与科学基金深厚的感情。我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不惑之年的我,想不到儿时的梦想能得以实现,回顾自己走过的成长之路,科学基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基金,助我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伴我体验科研过程中的艰难、疑惑的困扰、越险的欢愉和收获的沉重;科学基金,是我实现儿时的梦想的助推器。
一、科学基金助我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1993年,我大学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在跨专业攻读林学专业硕士和博士期间,我开始参与科学基金支持的基础研究,并认真思考科学研究与创新。2010年成功申请到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水源涵养林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以西洞庭湖区为例”,获得10万元资助,为我在交叉学科的科研创新创造了起步的先决条件,此后,我与科学基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我充分发挥了自己跨学科、跨行业的学习、工作背景优势,学会了在交叉学科氛围中分析和提炼关键科学问题,寻找突破口,逐步领会如何在研究中把握好研究方法的创新,更好的为林学、生态学领域的科研服务。
二、科学基金圆了我多年的科研梦想
在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0年,我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洞庭湖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空间途径研究”资助,资助金额31万元,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复杂约束的次生林多目标结构优化研究”,资助金额8万元,还有其它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多项,总经费近100万元;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的研究工作。通过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在科研工作方面已取的了一定的业绩和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神经网络、协整等理论和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中,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的空间途径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首次提出林分结构多目标优化的均质性理论,并将这一研究成果较成功地应用到我国南方次生林生态系统经营过程中,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在此期间共完成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国家1级期刊和三大检索10篇;获发明专利2项。
三、科学基金为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创造了条件
有科学基金的资助,通过主持和参与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企业横向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工作的锻炼,我们组建了包括林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多学科的森林智能化经营科研学术梯队,现有梯队成员7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10多人,在研项目200余万元。有了科学基金的支持,我的科研项目在不断增加,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科学基金的资助,为我独立主持开展颇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同时锻炼和培养了我组织研究队伍的能力,使我得以与合作者一道将更多的学术思想变成现实。
四、科学基金是我不断前进创新的动力
2010年至2013年,在完成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时,提出了原创性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于智能进化算法的森林空间结构调整技术。该技术整合了林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利用数据挖掘、计算智能、多目标规划和3S技术手段,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森林复杂系统要素与森林健康的因果关系,引入智能进化算法求解森林健康经营多目标规划问题,确定健康经营目标结构,应用于森林经营实践,为我国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项目成果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等国家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森林健康诊疗智能决策系统的研制,成为国内首个集森林评价、预警和经营调控于一体的智能决策系统系统,计划推广应用到湖南省乃至全国林场和林业管理部门,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基金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实践自己科研梦想的重要基石,作为高校的科技人才,我的成长离不开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最关键的时候,由于有了省、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为我和我们的研究团队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助我在科研和创新的路上奋勇前行,科学基金是我成长的助推器,她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开始,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使我们的创新工作不断地深入并开辟新的生长点。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将十分珍惜我与科学基金的这一缘分,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不辜负科学基金对我的关爱,也期待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升华,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作出更多地贡献。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