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省自然科学基金是我科研路上的第一缕阳光
湖南农业大学 马海明
欣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二十年,不胜欢喜,抚今追昔,心潮起伏。回想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感激之情像山泉般从心田涌出,它是我科研路上的第一缕阳光。
1999年,我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2005年12月,从湖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博士毕业后,怀着对基金的向往,第一次申报省自然基金。我国是养猪大国,湖南省又是养猪大省,国外品种猪的生长速度已达很高水平,但肉质不良,从遗传方面提高肉质是摆在猪遗传育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我确定以猪肉质研究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后,了解到DGAT基因对奶牛乳脂率有重要影响,有意思的是,猪DGAT蛋白是由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DGAT1基因和DGAT2基因编码,由两个基因编码同一种蛋白的情况在动物遗传中很少见,2005年在《遗传学报》发表一篇综述,引起很大反响,有时会接到国内同行打来的电话,询问该基因的研究进展。2006年,我以“猪DGAT相关基因克隆、物理定位及与肉质性状关联性研究”为题申报了省自然科学基金,结果获得2万元资助。2005年12月博士毕业时,身上只剩几百元,虽然现在2万元不多,但当时这2万元对我来说是雪中送炭,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项目。回想起这段往事,有几分酸楚,更多的是感激,从事研究很不容易,博士刚毕业经济捉襟见肘,微薄的工资还得支付版面费,感谢省自然基金给了很大的支持,它点燃起了我科研的兴趣,更坚定了我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信心,申报成功后的几个月里,每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那确实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获得资助后,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GenBank收录序列20多条,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008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同年破格晋升教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成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先后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和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省级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2012年申报的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Wnt4基因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机理及其应用”又一次获得资助,省基金委又一次给我机会,我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精心研究,刻苦努力,和团队成员一道把项目完成好,决不辜负基金委的信任,努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科学探索无止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学研究需要毅力,更需要决心和拼搏的精神,我将以“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的信念,继续在科学基金照亮的路上勇往前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