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湖南科技

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自科基金:科研路上的阳光雨露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13-10-12 00:00 【字体:
 

吉首大学  白晋湘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二十年,既是我省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也是我省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迅速成长、勇担科教兴湘大任的过程;同时,科学基金以倡导学术自由和自主创新的独特文化塑造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学风和创新精神,以其科学民主、竞争择优、公正合理等价值观营造了科技界风清气正的氛围。作为先后三次受省自科基金资助与支持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对科学基金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激和敬畏。

给力个人学术成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凸现,我开始了从微观层面上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局部的、个性化范畴的考量。以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为个案,旨在通过对生活在武陵山寨的农民利用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所进行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研究,探索出典型环境中山寨经济发展的路径,对地处同类环境中的山寨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典型的范例,并建构起山寨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框架,以推动我国山寨经济的总体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而我主持的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武陵山区山寨经济发展战略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山寨经济发展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先后立项使我的研究如虎添翼。面对四省市边区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又于2010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湘鄂渝黔边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获得省自科基金资助,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荣誉就像激励将士的战鼓,鞭策着自己不断进取;这份责任要求自己在学识、成果和科学修养方面都能与这一荣誉相称。科学基金给了我坚强的后盾,使我能持续开展自己所钟爱的科学研究而无后顾之忧;是科学基金给了我压力与责任,使我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我先后出版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师从雷海章教授完成了博士论文《山寨经济发展研究》。

给力学科团队建设

在努力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我把培养人才、带好队伍作为对自科基金支持的回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努力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学风,增强开拓创新精神,锤炼追求真知的坚韧意志。为取得第一手资料,课题组顶着风雨在湘西百万大山中跋涉;为得到一个科学的判断,课题组反复切磋斟酌。

从个人有一个新的研究设想到沿着一个方向深入探索,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新领域,到组织一个团队、形成一个梯队,到扩展一个大的学科领域,全面进行科学问题的总体探索,每一步都是在自科基金的支持下完成的。我所带领的团队不断涌现科学新秀,不断攀登科学的新高峰。目前学科团队由20人组成,师资结构合理,专业方向明确,学历层次较高,带头人均在全国同类学科各专业方向上具有引领地位:学历结构较好,有博士学位7名,硕士7名,学士6名;职称结构高,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9名。团队中还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高校教学能手2人、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 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获省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出版教材8部、获教改课题12项、国家课题1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以人为本,汇聚人才,使之集中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为我省科技事业而求索,这是自科基金的目标,也是自科基金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作用。学术没有界限,学术本身与商业无关,但身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学家,如何排除社会上功利的影响以及世俗化的干扰,自科基金的资助解除了科研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自科基金的公信力恰恰说明了基金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研究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它还营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科学发展环境,启迪、吸引和引领众多青年学者专心于学术、投身于科学并献身于科学这一伟大事业。

给力百姓脱贫致富

我生为山西人,却长在湘西,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是我的“第二故乡”。美丽的湘西养育了我的生命,成就了我的事业。我对湘西的山山水水、对质朴善良的湘西人充满了挚爱和感恩。科研工作中,我深入到边远的土家苗寨,山寨丰富的自然资源让我惊喜,山寨淳厚的民俗民风令我感动,但山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及其带来的贫困状况也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阴影,且一天天的滋长成我的忧郁。

对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来说,虽然资源不足是约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仍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农业资源过度开发严重,方式不当和监管不力还造成农业公共资源浪费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片面追求产量提升,致使农业资源的浪费,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过度重视GDP 增长,重速度、数量、规模等数量指标,轻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在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品结构、农业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时,过度注重经济绩效,对社会生态效益重视不够;农民科学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成本较高,农业投入资金不足,致使农业资源利用无法走入良性循环轨道。贫困山区亟宜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农业,培育和支持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产品生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基于农业劳动力、耕地、水资源、化肥四个维度,对武陵山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初步评估和内部市州对比,发现武陵山区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市州内部呈现不均衡,农业资源利用存在劳动力资源外流、土地利用不当、农业经营粗放、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并存、农业生态系统面临破坏和污染等问题。

据此,我带领我的团队通过研究,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耕作方式,构建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控制化肥施用量等路径,利用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形成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经营,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以增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我遍访过的武陵山寨,浮现出生活在那里的、至今还遭遇着贫穷困扰的勤劳厚道的山民们,我愿在这个领域中辛勤耕耘;我愿我的研究成为千万束照亮山寨经济发展道路的“一米阳光”;我愿我挚爱的、生活在武陵山寨的父老乡亲们早日脱贫,走向富裕!人生有涯,一个人以自己的努力、奋斗、探索所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他人带来欢乐,回报养育自己的土地,自觉地承担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任,自觉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科研的征程中累并快乐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img src=" "/>

省基金二十周年专题:自科基金:科研路上的阳光雨露

989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