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救灾中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这次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根据国家科技部、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省科技厅发动和组织我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投入到农业科技抗冻救灾第一线。全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迅速组织专家通过研究农业抗灾救灾对策、发布抗灾减灾科普资料、成立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出科技减灾重建方案与灾后科研项目、积极准备种苗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科技救灾减灾,为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研究提出农业抗灾救灾对策措施,编制、发布各类抗灾减灾科普资料。
在深入灾区生产第一线了解冻害情况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制订了详细可行的灾后恢复技术工作方案,为灾后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指导,减少了灾后建设的盲目性,为当地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其中湖南农业大学柑橘、食用菌、省农科院有关蔬菜等的灾后恢复措施编入了科技部《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省农科院先后5次组织专家会商全省蔬菜、油菜、柑桔、茶叶防寒抗冻和灾后补救措施,提出分地区、分作物的具体指导意见,并在《湖南科技报》、《湖南日报》等报刊上进行了刊登,还在主办的《湖南农业科学》、《茶叶通讯》、《辣椒杂志》等期刊开辟“抗灾救灾专栏”;省林科院专家组成员编制了林业减灾重建方案,还通过中国(湖南)林业商务网、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网、中国油茶网、湖南省林业厅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发布了抗灾减灾科普资料和灾后补救措施与方案,并发放科技下乡资料10册近万份。湖南农业大学结合“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编制《雨雪冰冻灾害后农业生产技术手册》向灾区广大农民群众免费发放。
2、组织成立专家组,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
我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先后组织了近百个专家组深入一线特别是重灾区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自救和春季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进一步摸清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科学分析、客观评估灾情;主动参与各地农业抗灾救和春季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工作;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大力开展抗灾救灾适用关键技术培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召开了灾后恢复与重建专家座谈会,并成立了以周清明校长任组长的灾后服务专家组,40多名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经济专家先后奔赴永州、郴州、长沙、湘潭、株洲、岳阳、邵阳、怀化、常德、衡阳等10多个地州市进行实地调查和指导救灾减灾、恢复生产工作。官春云院士一行深入重灾区衡阳县详细考察油菜受灾程度,提出了抢修农业设施、挽救油菜作物和改种等应对措施;陈斌教授与国家牲猪现代技术体系专家一道先后考察了湘潭、株洲、永州等地十多个猪场,针对灾后牲猪疫病防治、种猪配种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石雪晖教授、邓子牛教授和一大批果树专家深入澧县、邵阳、怀化等灾区指导生产;谢深喜博士通过“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开通了柑橘冻后恢复生产的专题讲座。省农科院召开科技人员动员大会,明确以各专业研究所为单位,成立了30个农业抗灾救灾和春季生产科技服务工作组,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县建设、科技特派员、科技建整扶贫等,由分管的院领导带队到抗灾第一线开展服务。省林科院组织成立了近20人的专家组,通过网上咨询、电话咨询、短信服务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林业抗灾自救科技指导工作。湖南林业科技大学召开了森林生态救灾、恢复重建专家咨询会,并派出3个组专家组,到攸县、长沙等指导林区灾后重建。
3、提出科技减灾重建整体方案与一批灾后科研项目。
为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建立科技救灾的长效机制,我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通过专家实地抗灾救灾,总结经验,积极开展技术救灾减灾的课题研究,设立相关试验研究项目,为今后农业抗灾救灾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比如省林科院专家针对冰雪灾害性天气对林业的影响,共提出灾后科研项目近数十项,拟在抗寒抗冻林木遗传育种、灾后森林培育技术、主要用材林恢复技术、种质资源保护、林业抗寒抗冻新材料、新技术研发、灾后病虫害防治、受损林木加工利用以及野外台站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的科研工作。湖南农业大学深入开展农业灾害防治体系研究,探索农业灾情应急反应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积极准备种苗等急需农资产品。
为解决本省及南方地区冰灾后农林业种子种苗短缺问题,省农科院、省林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分别深入郴州、永州、衡阳等重灾区,指导建立“南方优质种苗快繁技术中心”,加强速生林木、优质水果、蔬菜等快速繁育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突出解决湖南省冰灾后农林业种子种苗短缺问题,确保灾后生产恢复和春季生产的顺利开展。省森林植物园迅速准备了大量桉树种苗投放市场。省农科院充分利用现有大棚,加紧辣椒育苗工作,尽最大可能提供早春蔬菜种苗,同时准备了水稻、蔬菜、油菜、柑桔、茶树等作物良种苗木。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