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引导我国工业前进
今年3月,科技部在全国分批遴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区、市)工程启动。它标志着用信息化带动制造业发展,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向地方延伸。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科技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正如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的,我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里,传统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因此要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据介绍,“九五”期间,我国围绕大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各科技计划结合各自特点,分别安排了信息技术、能源、交通和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据科技部对1400个项目的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九五”以来“863”计划的应用和推广共带来新增产值89.13亿元,净利润11.17亿元。它充分说明,“九五”科技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发展,举足轻重,意义深远。“九五”期间,由于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加强了一批前沿学科,在相当多的学科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培育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在“十五”相关计划中,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已分层次安排了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必将使我国工业制造业面临严峻考验,也将大大刺激制造业对科技的需求。最近,科技部在研究我国科技领域的应对措施时,针对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业竞争力提出:很重要一条措施,就是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包括继续实施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通过遴选示范省(区、市),推动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此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争取在三五年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提高一些关键产品、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机制灵活、调整容易、参与国际竞争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科技部强调,加入世贸组织后,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更为严峻。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部将把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推进信息、咨询、评估、培训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不断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只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管理网络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性网络互相连接,资源共享,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给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高效的中介保障。
(引自科技日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